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顾自17世纪中叶至今的300余年间的糖尿病治疗史中的所悟所得:糖尿病居家逆转管理
人类有六百万年的演化史。而人类的胰岛素功能的演化中却始终遵循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论” 。比如:长期过度饮食不喜欢运动而造成的过度肥胖超重者其每天的胰岛素分泌量可以增加到500单位,而60公斤体重的正常人每天胰岛素分泌量约为50单位。这是“用进”的例证;又如:长期饥饿的个体,突然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后,会出现尿糖阳性,称之为饥饿性尿糖。饥饿性尿糖则是“废退”的例证。对于饥饿性尿糖的个体,通过连续三天的足量(每天大于250克)碳水化合物饮食,即可消除饥饿性尿糖的症状。这个三天的变化也是“用进”的例证。正常的胰岛素功能是需要每天足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胰岛β细胞产生一个适度的刺激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同样,只要是自身胰岛素的功能被外来降糖药部分地替代了,那么“废退”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对于一个经(胰岛素或(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每一个节点的血糖都是自身胰岛素与外来降糖药联合作用的结果!当患者的血糖比较高时,使用降糖药可以明显地降低血糖,获得改善胰岛素功能的作用占主导。当患者的血糖临近正常或者正常的时候。这时候降糖药改善胰岛素功能的作用就相对比较弱,而作为外来药物的干预,获得对自身胰岛素功能的废用性减退的作用就相对大些。2008年,我发布一个PPT详细地记录了2型糖尿病人1480天的血糖检测记录,其中有1353天的蜜月期。有幸记录到连续三日的胰岛素撤药时的血糖数据,顺利进入蜜月期。与连续三天的足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即可消除饥饿性尿糖的症状的事实相符合。这说明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和长期饥饿对于自身胰岛素功能来说都是“废退”的例证。所以说是“过度”的降糖药的使用,引发“废退”的危机,造成了自身胰岛素功能不能最大程度的恢复。不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糖尿病逆转。以胰岛素治疗为例,什么方案才是最好的治疗呢?当血糖比较高时,一长三短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案;当血糖临近正常或者正常的时候。那么这个一长三短就不是最好的方案了,脱不了“废退”的嫌疑!这时候首先要调整成一长两短,观测血糖。进而,调整成一长,或者两短(参见7“擒”7“纵”法),最终停药!具体的胰岛素治疗如何调整剂量参照:居家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逆转患者(本案例的诊断为1B<特发性1型糖尿病>其医疗难度是高于2型糖尿病的)。
1、回顾:17世纪中叶~1923年:前胰岛素时代的“饥饿”治疗历史
1.1 在20世纪以前,除了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群中的1型糖尿病,对于我们现在定义为2型糖尿病的病例也有记载,这类病人通常家境富裕、超重或肥胖,在中年或老年阶段发病。无论是对年轻患者还是中老年患者,尽管医生常常会给予草药或某些具有毒性的化学药品,但饮食治疗是当时唯一的有效选择(见表1)。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对于1型糖尿病和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仅仅能够起到稍稍延缓病情恶化的作用。
1.2 事实上,在17世纪,Thomas Willis就开始用严格的饮食控制来治疗糖尿病,John Rollo 在1797年报告了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肥胖糖尿病患者的成功案例。Rollo还会给糖尿病患者开具厌食药物,如锑剂。Apollinaire Bouchardat则观察到在普法战争巴黎保卫战期间(1870-1871),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定量配给的情况下糖尿反而消失了。到了19世纪后期,Arnaldo Cantani以其无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而出名,为了保证依从性,他将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尽管在这类饮食下,超重/肥胖病人的体重均得到减轻,但只有Rollo注意到了体重减轻与血糖改善的关系,他还观察到肥胖个体更易患糖尿病。
1.3 Frederick J. Allen的饥饿疗法或许是最著名的糖尿病饮食方案,在胰岛素问世前的那段时间里,这种方法确实延缓了很多1型糖尿病孩子的病情恶化,使他们有机会等到胰岛素来挽救他们的生命,最好的例子便是伊丽莎白休斯。Francis G. Benedict与Elliot P. Joslin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llen的发现。
3、回顾:
3.1 1869年德国 Paul Langerhans 发现胰岛并提出胰岛含有降血糖物质
3.2 1889年德国Minkowski和Von Mering将狗胰腺切除引起糖尿病
3.3 1906年,德国医学家乔治·佐勒尓Georg Ludwig Zuelzer尝试将胰腺组织的提取液注射于糖尿病患者,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下降,1908年相关文章发表。但在其后的大量动物实验中,部分注射胰腺提取液的实验动物发生了严重的抽搐,胰腺提取液在临床的实验应用也宣告终止。
3.4 1909年,比利时医学家Jean de Meyer切除了大量实验狗的胰腺,并系统观察、监测这些实验动物的血糖及尿糖水平,并仔细分析了胰岛本身所分泌的物质,确定了胰腺分泌物中含有降低血糖的物质,并将此物质命名为Insulin“胰岛素”。
4、回顾:
4.2 1916年,罗马尼亚生理学教授尼克拉·帕莱斯库Nicolas Paulesco开始胰腺分泌物提取的实验研究并获得成功,他称提取液为Pancrine。遗憾的是,Nicolas Paulesco并未将该提取液应用于临床并确定其降低血糖的临床疗效。
5、回顾:1921年: 加拿大Banting和Best提取胰岛素。通过结扎狗胰管,从萎缩的胰腺组织中提取物具降糖作用,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
5.1 1920年10月,加拿大外科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1891-1942)在研究一份病例报告时偶然发现,胰腺导管结石的患者在分泌消化液的其他消化腺体萎缩后,分泌胰消化液的胰岛细胞仍然存活良好。受此启发,Banting大胆提出:如果模拟结石阻塞的状况,结扎胰腺导管,待其他消化腺体萎缩后,再提取胰腺的分泌物,是否可以提取高纯度的“胰岛素”? Banting的设想引起了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J. J. R. Macleod的重视。这位教授指导Banting和其学生Charles H. Best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5.2 1921年7月,Banting和Best制成了第1份呈粉红色的“高纯度”胰腺提取液,将此提取液注入去胰腺的糖尿病犬体内后,实验动物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其后,在生物化学家James B. Collip的帮助下,他们改进了胰腺分泌物提取、提纯的方法,制备出在当时看来纯度最高的胰岛素。
5.3 1922年1月,Banting开始早期胰岛素的临床研究,在一位患有糖尿病且生命危重的14岁男孩身上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胰岛素治疗,并获得巨大成功。这位男孩叫Leonard Thompson,在1月11日进行了第一次注射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怀疑与杂质有关,Collip继续大显身手,迅速对提取液进行了进一步纯化,并于1月23日进行了第二次注射,在新治疗手段的帮助下,Thompson的血糖下降至正常水平,尿糖以及尿酮体消失。这一实验治疗开创了人类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先河。在胰岛素的帮助下,Thompson又健康的生活了13年,最终因肺炎去世。】
8、回顾:1930年LEYTON,O医生报告了9例糖尿病蜜月期的病例。获取原著http://www.dm-honeymo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extra=page%3D1
9、回顾:1939年Newburgh and Conn报告了肥胖糖尿病患者减重后糖尿病消失!同时,学术界认为肥胖的糖尿病与平常所说的糖尿病是不同的病!减重不单单是依靠控制饮食来完成,增加运动同样也能获得减重的效果。(以后慢慢形成了胰岛素依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进一步演化成今天的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的分类)。获取原著Newburgh, L. H., and Conn, J. W. New interpret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obese middle-aged persons. J.A.M.A. 112:7-11,1939.
10、回顾:1957年Harwood报告了一例24岁的学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胰岛素治疗3个半月后,因低血糖停用胰岛素近2年时间,同时血糖保持正常水平。获取原著Harwood, R.: Severe diabetes with remission, N.E.J.M., 257:257-261, Aug. 8, 1957.
11、回顾:1960年HAINING报告了一名62岁的女患者因糖尿病酸中毒昏迷经胰岛素救治后,胰岛素停药后保持6年的良好控制。该患者在今天是属于1型还是2型还很难定论!获取原著http://www.dm-honeymo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extra=
17、回顾:2008年,我发布一个PPT详细地记录了2型糖尿病人1480天的检测记录,其中有1353天的蜜月期。有幸记录到3日完整的胰岛素撤药时的血糖数据。顺利进入蜜月期2型糖尿病之1480个日夜!(数据发布日期;20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