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威的个人主页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纵观二型糖尿病人β细胞功能的变化(旁观一下:二型糖尿病的跷跷板假说)

[复制链接]

82

主题

125

帖子

13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1:20: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丁香园论坛纵观二型糖尿病人β细胞功能的变化


一、β-细胞功能正常 —— β-细胞功能减退0期【1】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正常
全体β细胞数量----------------------------------------------------------------------正常
单个β细胞体积----------------------------------------------------------------------正常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正常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正常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FBS<4.5mmol/l.

★ β-细胞的量由
胰岛再生、(--即β-细胞新生,由胰腺导管的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分化而来)
β-细胞复制、(--由β-细胞自身的有丝分裂而来)
β-细胞肥大、(--由β-细胞自身的体积增大而来)
β-细胞凋亡、(--由β-细胞(在生理条件或病理条件下)自身的死亡而来)
之间的平衡来维持着一个相对恒定的量的,从而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  据研究推测:大鼠的β-细胞寿命大约为60天

★  达尔文的“用进废退” 论在β-细胞的变化中贯穿人的一生,不管是在生理条件或病理条件下!也就是说β-细胞的量是动态变化的。当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时,β细胞的功能也增加,当胰岛素的需求减少时,β细胞的功能也少。在新出生大鼠中,β-细胞的量就很少,对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能力很微弱,经过3周的胰岛重塑:这些反应能力很微弱的β-细胞凋亡,以新生的对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能力很好的β-细胞代替,β-细胞的量由于需求增加而得以提高!另外,通常一个正常人每天胰岛素分泌约为48U=基础分泌量24U+负荷分泌量24U,而肥胖的人每天胰岛素分泌量可以高于瘦人3-4倍,甚至有的肥胖人居然高于5-8倍,其每天胰岛素分泌量达到500 U【2】 --这是胰岛素的需求增加的表现!又如,连续饥饿1周的正常人可以出现胰岛素功能明显减少,当突然大量进食后,可以出现饥饿性糖尿现象--这是胰岛素的需求减少的表现!不过,这种暂时的胰岛素功能明显减少,经过3-4天的正常饮食(每天碳水化合物的量不低于250克)能够恢复正常。这种现象我们还能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3月后,突然停药的3-4天里观察到。

★  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并精细的调控着血糖的水平,维持着空腹血糖(FBS)值<4.5mmol/l. 在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正常的条件下,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如:胰岛淀粉样多肽;GLUT2、葡糖激酶;线粒体甘油磷酸脱氢酶、丙酮酸碳酸酵素、转录因子PDX-1、Nkx-6.1都适度表达正常;而负相关基因表达型:如: 糖异生和乳酸盐产物;磷酸烯醇丙酮酸碳碳水化合物激酶、6-磷酸葡萄糖酶、1.6-二磷酸果糖酶、乳酸脱氢酶、己糖激酶都得到了适度的控制--基因型表达适度下调!

★ 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正常表达—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正常表达—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适度下调—正常的胰岛素敏感性—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正常(β-细胞功能减退0期)的状态。

★ 维持空腹血糖(FBS)值<4.5mmol/l是需要一个完全正常的β-细胞功能为基础的。

二、β-细胞功能减退1期: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增加
全体β细胞数量----------------------------------------------------------------------增加
单个β细胞体积----------------------------------------------------------------------增加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正常【4】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增加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4.5<FBS<5.0

★  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β细胞功能完全代偿。通过增加β细胞的量和调低AGSIS的切点【5】来增加胰岛素分泌量。AGSIS的切点下调,易发生胰岛素分泌过量,造成餐后低血糖的发生!

★  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维持着空腹血糖(FBS)值在4.5--5.0 mmol/l. 在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正常的条件下,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如:胰岛淀粉样多肽;GLUT2、葡糖激酶;线粒体甘油磷酸脱氢酶、丙酮酸碳酸酵素、转录因子PDX-1、Nkx-6.1都表达上调;而负相关基因表达型:如: 糖异生和乳酸盐产物;磷酸烯醇丙酮酸碳碳水化合物激酶、6-磷酸葡萄糖酶、1.6-二磷酸果糖酶、乳酸脱氢酶、己糖激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基因型表达明显下调!

★  β-细胞量可以代偿增加到原来的150%---对一个成年个体自身比较而言!当然,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刚出生时、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都各不相同!对不同的个体来说,由于胖瘦不同、体重不同又有很大差别!

★  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同时伴有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增加,这为日后β细胞内胰岛淀粉样多肽的沉积埋下了一棵地雷!因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沉积本身可以损伤β细胞。同时,研究证实:胰岛素治疗可以明显的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7】。这里也为积极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提供支持的论据。有个研究,针对FBS>6.1的糖尿病人,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β细胞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 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正常表达—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上调—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下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减退1期的状态。

三、β-细胞功能减退2期: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减少
全体β细胞数量----------------------------------------------------------------------减少
单个β细胞体积----------------------------------------------------------------------增加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减少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减少或消失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5.0<FBS<7.3

★ 由于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导致β细胞功能的早期代偿不全【6】。(参见图3:糖毒性致正常β细胞基因显型下调示意图)

★  当FBS =5.0mmol/L时,开始发生慢性高血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损伤作用。(并且,随着血糖水平增高,糖毒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当FBS >=16.7mmol/L时,残存的β细胞基本上就停止分泌胰岛素了。其胰岛素分泌量仅仅能抑制酮体的生成。)
当FBS =5.6mmol/L时,AGSIS开始下降【3】。
当FBS =6.4mmol/L时,AGSIS完全消失。
当FBS =7.0mmol/L时,二型糖尿病发作。
当FBS =7.3mmol/L时,β-细胞功能减退2期结束。

★ 通常每当谈到胰岛素功能时,几乎绝大多数医生都是首先想到测定负荷后的葡萄糖、胰岛素、C肽,在负荷后试验中的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检查所测得的胰岛素,即代表AGSIS(I相分泌),是目前能观测到的负荷后胰岛素功能改变的最早指标,其短时、快速、高浓度的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模式(AGSIS)是控制餐后血糖基础,而AGSIS从开始减退(FBS =5.6mmol/L)到消失(FBS =6.4mmol/L)又与FBS密切相关【3】。 所以,在众多的评价胰岛素功能的方法中,血糖的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最好的评价胰岛素功能的指标!

★  由于AGSIS对餐后高血糖的影响很大,所以凡是FBS >5.6mmol/L的患者,一定要检测OGTT餐后2小时血糖,以免造成二型糖尿病的漏诊!

★  由于正常的β细胞的功能形态的显型基因表达下调,使得一些本应该受到抑制的基因显型表达上调,如: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己糖激酶;应激反应:抗氧化剂、凋亡及促凋亡;癌基因c-myc的基因表达、肿瘤坏死因子(NF)-kB及白细胞介素 1(IL)。这些基因显型的表达上调,也迎合了本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如:促炎性状态、氧化应激、凋亡及促凋亡、促β细胞肥大(癌基因c-myc)等等。

★  AGSIS的反应从开始减退到完全消失。故胰岛素对葡萄糖刺激的1相分泌丢失,但对精氨酸、异丙肾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保留,同时胰岛素对葡萄糖刺激的2相分泌部分保留;此时胰岛素分泌主要依赖于非糖营养物、内脏激素和植物神经系统。

★  β-细胞功能处于一个适应β-细胞量减少的稳定期。发生了对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从减退到消失的过程和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减少(胰岛淀粉样多肽的沉积、糖毒性、脂毒性、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可谓多灾多难!)。

★ 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表达减少—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下调—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上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减退2期的状态。

四、β-细胞功能减退3期: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减少
全体β细胞数量----------------------------------------------------------------------减少
单个β细胞体积----------------------------------------------------------------------增加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减少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消失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7.3<FBS<16

★  β细胞的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状态,代偿潜力明显不足,糖毒性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β-细胞功能可以在大约3个星期的时间里,大幅度下降,进入β-细胞功能减退的第四期. β细胞功能下降主要原因来自糖毒性的作用。血糖越来越高(糖毒性的作用强度相应增加)及糖基化产物也越来越多的累加作用,更是雪上加霜。

★  此期是β-细胞功能早期代偿不全的短暂的不稳定期。通常贯穿整个β-细胞功能减退3期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3星期;而贯穿整个β-细胞功能减退1期和2期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10年!

★  在临床上,许多处在β-细胞功能减退3或4期的患者经过各种的降糖治疗,糖毒性被迅速解除后,β细胞功能很快地恢复到β-细胞量减退的2期甚至到1期。这个可逆转的结果在目前的临床医疗中,常常在一些初发的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显现出来!

★  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表达减少—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下调—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上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减退3期的状态。

五、β-细胞功能减退4期: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明显减少
全体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单个β细胞体积----------------------------------------------------------------------增加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减少或消失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消失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16<FBS<22

★ 胰岛素的分泌能力明显地低于所对应的β细胞的量.造成了自身胰岛素的明显不足,从而也促使自身的胰岛再生、β细胞复制以及β细胞肥大—高血糖以增加胰岛素需求的方式刺激来增加β细胞的量、及一些异常上调的基因表达型如:癌基因c-myc和循环抑制物P21、P27直接刺激来增加β细胞的量;同时,细胞凋亡成为β细胞进行性破坏的主要原因,但是,β细胞的再生、复制速率与凋亡速率没有差别。形成一个相对峙的相对稳定局面。其自身产生的有限的胰岛素虽然不能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却可以足够地抑制酮体的生成。此期表现为一个稳定的代偿不全期并伴随更加严重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改变(从减少到消失).

★  同样存在一个针对β-细胞功能减退4期的平衡状态。由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表达明显减少—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下调—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上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这样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减退4期的状态。

六、β-细胞功能减退5期

★ 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β-细胞功能:
1、β-细胞量----------------------------------------------------------------------------严重减少
全体β细胞数量----------------------------------------------------------------------严重减少
单个β细胞体积----------------------------------------------------------------------减少
2、正常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表达消失
3、急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AGSIS即I相分泌)----------------消失
4、β-细胞功能本时期所相对应的空腹血糖(FBS)值----------------------FBS>22
★  出现酮症,必须依赖胰岛素才能生存,常见于1型糖尿病、失败的胰腺移植术后、接触了某些毒素或严重的胰腺炎。此期的特征是严重的代偿不全,表现为伴有进行性的酮症的β-细胞体积的严重减少.

★  同样存在一个针对β-细胞功能减退5期的平衡状态。由正常的β细胞功能形态基因型的表达消失—其正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下调—其负相关基因表达型的表达明显上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这样一个平衡,协同参与完成β-细胞功能减退5期的状态。
********************************************************************************
★  争鸣:
尽管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正如UKPDS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初诊时,病人β细胞的功能约为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将以每年4.5%的速度进行性下降。无论是强化治疗还是一般治疗,患者血糖均呈进行性恶化,除非能够保护β细胞功能,否则不能阻止2型糖尿病的发展。上文中,Gordon C. Weir等也提到:在临床上,许多处在β-细胞功能减退3或4期的患者经过各种的降糖治疗,糖毒性被迅速解除后,β细胞功能能够很快地恢复到β-细胞功能减退的2期甚至到1期。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却常常碰到一些经治的2型糖尿病人的β-细胞功能恢复到β-细胞功能减退的0期(β-细胞功能正常),他们的空腹血糖(FBS)值<4.5mmol/l(β-细胞功能减退的0期所对应的FBS值);他们的病情进展与UKPDS的结论不相一致!我们也不得不对UKPDS研究的结论,发出质疑?对于经治的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FBS)值恢复到<4.5mmol/l是否可以认为被治愈?这里暂且不谈。而如何尽可能使更多的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FBS)值恢复到<4.5mmol/l的状态?这个问题在当前似乎更加有意义!因为我觉得对于经治的2型糖尿病人能够恢复到FBS值<4.5mmol/l的状态,这应该是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我分析过几例经治的2型糖尿病人,他们的空腹血糖(FBS)值恢复到<4.5mmol/l,也就是恢复到β-细胞功能减退的0期(β-细胞功能正常)。我认为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人要给予一席丰盛的“鸡尾酒”疗法:包括运动+减重+控制饮食+二甲双胍+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应激+抗炎性状态(二甲双胍+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应激+抗炎性状态的治疗时间为3-6月),并且是首选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时间最少为10月。经过此番努力后,即使有的病人不能够达到FBS<4.5mmol/l的目标!而这部分病人确实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甚至努力了一辈子!那么,这也是他们所能达到的最佳治疗结果了。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二型糖尿病的跷跷板假说”:二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联合所致。已知的许多致糖尿病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比如:遗传因素、多基因发病机理、环境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脂性激素异常、C反应蛋白异常、非酯化脂肪酸、脂毒性、糖毒性、胰淀粉样多肽沉积、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氧化应激、睡眠障碍、衰老等等。当然,由于目前对糖尿病认识的局限性,还存在着若干未知的因素(暂时忽略!)。对于一个二型糖尿病的个体来说,通常要遭受多个致糖尿病因素的致病作用(造成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我们总称之为致糖尿病因素的致病力,我们假设在诸多致糖尿病因素的致病力和 β-细胞功能之间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跷跷板样的关系(参见图2:二型糖尿病的跷跷板假说)!即:当诸多致糖尿病因素的致病力的作用较强时,β-细胞功能就朝向减退的方向运动,即由β-细胞功能减退0期向β-细胞功能减退5期逐渐演变;当诸多致糖尿病因素的致病力的作用较弱时,β-细胞功能就朝向增强的方向运动,即由β-细胞功能减退4期或3期向β-细胞功能减退2期或1期演变,甚至恢复到β-细胞功能减退0期。因而,一个经治的2型糖尿病人的一生中,由于治疗干预的效果不同,其β-细胞功能将会在β-细胞功能减退的0-5期的范围内,象一个跷跷板一样不断摆动着!

参考文献:
【1】Gordon C. Weir, Susan Bonner-Weir:Five Stages of Evolving β -Cell Dysfunction During Progression to Diabetes. Diabetes,Vol. 53 (Suppl.3): S16–S21, 2004
【2】Kenneth S. Polonsky, M.D., Jeppe Sturis, Ph.D., and Graeme I. Bell, Ph.D.: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 A Genetically Programmed Failure of the Beta Cell to Compensate for Insulin Resistance. N Engl J Med 1996; 334:777-783.
【3】Brunzell JD, Robertson RP, Lerner RL, Hazzard WR, Ensinck JW, Bierman EL, Porte D Jr: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s and insulin secretion during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42: 222–229, 1976
【4】Steil GM, Trivedi N, Jonas JC, Hasenkamp WM, Sharma A, Bonner-Weir S,Weir GC:
Adaptation of beta-cell mass to substrate oversupply: enhanced function with normal gene
expression.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80:E788–E796, 2001
【5】Hosokawa H, Hosokawa YA, Leahy JL: Upregulated hexokinase activity in isolated islets from diabetic 90% pancreatectomized rats. Diabetes 44:1328–1333, 1995
【6】Weir GC, Laybutt DR, Kaneto H, Bonner-Weir S, Sharma A.. Beta-cell adaptation and decompensation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es. Diabetes. 2001 Feb;50 Suppl 1:S154-9
【7】Guz Y, Nasir I , Teitelman G. Regeneration of pancreatic.β-cells from intra-islet precursor cells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diabetes [ J ] . Endocrinology , 2001 , 142 ( 11 ) : 49562-49681

(参见图1:纵观二型糖尿病人β细胞功能的变化)

13061339.gif (58.16 KB, 下载次数: 7645)

13061339.gif

75793767.snap.jpg (52.15 KB, 下载次数: 2075)

75793767.snap.jpg

91620290.snap.jpg (43.71 KB, 下载次数: 2021)

91620290.sna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孙海威的个人主页   苏ICP备15047318号

GMT+8, 2025-5-17 21:56 , Processed in 0.1653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